涅瓦河畔的情缘——韩玉臣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西藏主题作品展
韩玉臣手持聘书与中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总领事郭敏、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米哈伊罗斯基在一起

韩玉臣为俄罗斯小朋友签字赠书

韩玉臣为观众介绍创作经历

观众在列宾美术学院展厅参观展览
11月13日,新华社记者以“中国画家韩玉臣被授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为标题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邯郸阳光集团董事长、邯郸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邯报书画院名誉院长韩玉臣的“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展”。在韩玉臣作品展览会上,俄罗斯博物馆馆长对韩玉臣说:从你的作品再次证明了21世纪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21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特殊纪念。韩玉臣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期间,多次介绍自己来自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成语典故之都——邯郸。
轰动中俄的画展
11月6日下午5点,暮色中的列宾美院展览大厅高朋满座,灯火辉煌,来自圣彼得堡政府机构、艺术界、各大艺术院校和中国驻俄罗斯领事馆,及当地媒体记者500余人汇聚一堂,共同见证——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展开幕的辉煌时刻。
列宾美院院长西蒙·米哈伊罗斯基主持开幕式并首先致辞。他说:“俄罗斯列宾美院是一座拥有光荣传统的美术学院,韩玉臣先生带着他多年呕心沥血创作的55件作品来到这里,能够让广大的俄罗斯艺术爱好者欣赏到这些反映现代中国西藏人民生活的油画作品我作为美院的院长深感荣幸。”
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在列宾美院的展览,引起中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的高度重视,中国驻俄罗斯领事馆总领事郭敏,教育领事蒋中亮,文化领事夏光远,出席开幕式。郭敏总领事在讲话中对展览促进中俄文化交流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列宾美院副院长安德烈·米迦列维奇和油画系主任亚历山大·秋文也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他们在致辞中说:我有幸在开幕式前一睹了韩先生的油画作品,他的油画气势磅礴,人物的心理刻画丝丝入扣,从画里我感受到中国西藏的民风和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这让我对中国西藏有了全新的认识。
韩玉臣的油画启蒙老师年近八旬的苏高礼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回顾了当年在列宾美院留学时的难忘岁月,介绍了韩玉臣油画创作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会会长陈志刚和列宾美院展览馆馆长柳德米拉·伊万诺夫娜,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鉴于画家韩玉臣的艺术成就、文化学识和油画功力,列宾美术学院特聘其为名誉教授。事前毫不知情的韩玉臣从院长手中接过聘书时感慨万千,并充满激情地即席致辞,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介绍自己对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坚守,介绍自己数次深入藏区采风写生的坎坷经历。
开幕式后,在一幅幅作品前,韩玉臣为列宾美院院长西蒙·米哈伊罗斯基、中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总领事郭敏和后来赶来的圣彼得堡文化部长康斯坦丁·艾都阿特维奇等现场嘉宾,具体生动地描述了创作背景、创作体会和特有表现手法。
韩玉臣此次参展的55幅作品,既有场面恢弘的巨幅之作,也有描写生活细节的人物特写;既有放牧收割的劳动场景,又有儿童乐观天真的纯净眼神;既有信徒朝拜的虔诚表情,又有喇嘛诵经的宗教礼仪,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当下西藏百姓生活状况的壮美画卷。
艺术无国界,艺术通心灵。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展的开幕,在圣彼得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每天前来参观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在一幅画前流连忘返,有的驻足长时间凝视,有的在留言簿上写下了真切的感受。
列宾美术学院的殊荣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说起这次展览,不能不介绍一下“圣彼得堡”这个城市。它因彼得大帝1703年兴建并迁都于此而得名,一直到1918年的两百多年,始终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25年为了纪念列宁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为“圣彼得堡”。
本次展览的所在地——列宾美术学院,原俄罗斯皇家美术学院,是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美术家。学院建筑极具俄罗斯艺术特色。该院建于1757年,因教学严谨,师资高端,学生优秀而名列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从这里走出去的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等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如今的列宾美院,虽然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群星璀璨,影响深远。
列宾美术学院展馆设在主楼二层,为东西两个大厅,巨幅的古典油画和十几米高的古希腊雕塑,使整个展厅典雅、宽敞、气派。布展时,列宾美院院长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早早就来到展厅,看望画家韩玉臣,并凭借多年的策展经验,对作品的悬挂顺序,位置高低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
韩玉臣展览带来的雪域风情让俄罗斯的青少年有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机会。各大艺术院校的师生纷纷组织莘莘学子前来参观。许多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倾听老师讲解中国西藏文化和油画里的艺术人物。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中俄文化交流,韩玉臣还应邀到圣彼得堡加里宁青少年艺术教育中心,给俄罗斯的老师和孩子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中国书法课。
列宾美术学院汇聚着俄罗斯美术界的大师和精英,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韩玉臣西藏题材油画作品既承袭了俄罗斯风格,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1日下午,列宾美术学院举办了由院长、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和一些著名教授参加的艺术研讨会。大家认真、坦诚地交流畅谈,对韩玉臣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专注西藏这一题材创作的美学价值和特殊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观众们在画前流连忘返,深深沉思:“那里对我太陌生了,要不是这些作品,我想我永远不知道那里还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些油画对我的冲击我目前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对不起……我想去西藏去看看,因为我觉得他的油画让我有这样的冲动。”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雪域高原的大美至纯,西藏民族的执着坚毅形象,引起俄罗斯艺术同仁共鸣,让俄罗斯观众感动。韩玉臣15天的西藏题材油画作品展带来的雪域之风,在涅瓦河畔吹拂。
从小的美术梦
采访过韩玉臣很多次了,作为邯郸市阳光集团的董事长,他总是以商界精英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报道中,但这一次有点不同,他是作为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不是商界精英接受采访……
韩玉臣在邯郸市民心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在商界创造的奇迹妇孺皆知,从邯山到万达,再到新世纪……邯郸市民跟着他一路奔来。但他在书画艺术领域怎么一下子名声鹊起了?却鲜为人知。其实,韩玉臣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而是几十年磨练的结果。
可能韩玉臣自己也没想到,60年的时代变迁,世事沧桑,艺术就像他一场永远做不完的梦,若即若离。这位中国零售百强企业的董事长、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始终对艺术刻骨铭心,神迷梦牵。在几十年的艰辛坎坷历程中,他用艺术的美,冲洗生活的苦涩;用艺术的善,品味时代的不公;用艺术的真,坚守理想的初心。他的艺术作品不断入展、获奖,被国内外政要名人和艺术机构收藏。2013年,油画《牧羊女》和摄影《业拉山》,分别获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金奖和银奖,2014年,油画《朝拜路上》荣获第225届法国艺术家沙龙展铜奖。
艺术改变了他的命运,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与理想,也因艺术得以超越平凡。
韩玉臣的祖辈都是读书人,父亲能写得一手好字。两个喜欢绘画的邻居成了韩玉臣走进艺术殿堂的引路人。
真正对画画有直观的感触是在韩玉臣9岁时。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他用九宫格放大样画了一张雷锋头带棉帽子的木刻肖像,从此便有了“小画家”的雅号。
韩玉臣一生最大遗憾就是没能上美院、读大学,这与那个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命运的不公,使韩玉臣懵懵懂懂意识到得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才能生存,而画画是最好的选择。
1970年8月,16岁的韩玉臣被分配到邯郸市“五·七”钢厂当装卸工。劳动强度很大,这对瘦小的韩玉臣来说苦不堪言。
1970年底,转折出现了,韩玉臣“精心策划”让自己的绘画本领被领导发现,随后抽调到战备施工连搞宣传,舞台不大,事情单一,但对于刚参加工作四个月的韩玉臣来说,又有了写画的用武之地。
1972年,一个偶然的学习机遇,让韩玉臣与画画再难割舍。4月,为迎接全国美术展览,市里举办创作学习班,韩玉臣作为工人美术骨干成为班中最年轻的学员。那时坐在韩玉臣旁边的还有一个日后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年轻人栗宪庭。韩玉臣和栗宪庭早在那时就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艺术友情。
学习班期间,老师李桦和苏高礼带着学员们到北京中央美院老师董希文家看西藏写生画稿。在董希文老师家,韩玉臣如饥似渴地翻看着每幅作品,生怕遗漏下任何的精彩。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年轻的韩玉臣第一次对西藏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向往。
1974年韩玉臣又结识了中央美院梁玉龙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上自己的新作让老师指点。
1976年9月9日,市文化馆姜慧芝老师把韩玉臣叫去,告诉他中央美院准备在邯郸招一名学生,经过反复筛选,他的基本功最好,所以推荐了他。更让韩玉臣没想到的是,来招生的竟是老师苏高礼。
9月底,韩玉臣到石家庄参加考试,政治、语文、素描、速写、油画写生、命题创作,在近二十名考生中,他门门都是第一。考完试,苏高礼对他说:“河北招三个学生,你已经定了。回去让市革命委员会盖章把表寄到美院就行了。”回单位的路上,韩玉臣憧憬着到美院后的新生活,激动不已,自己的画家梦就要实现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又是由于那个年代的现实原因,他与美院擦肩而过。1977年恢复高考,他虽然成绩优异,但又因为政审使他的美院梦再次破灭了……
磨难中的不懈追求
世事艰难,韩玉臣没有消沉,他对艺术、对人生的追
求更加明确,更加执着。1979年,韩玉臣想调动工作,换个生存环境。一天韩玉臣骑着自行车闲转,神使鬼差竟找到百货公司。心想,百货商场橱窗设计需要画画的。于是他毛遂自荐到了邯郸百货公司,成了机关的文秘人员。
1984年,一心想画画的韩玉臣阴差阳错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的学习,还承担着组建家庭后抚育女儿的责任,可谓多种压力于一身。难以想象的是,就是在这样繁忙紧张的情况下,他还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画了许多人物肖像,创作了油画《月夜》和《夏日》。其中《月夜》入选省美术展览。
1987年3月,韩玉臣人生命运再次出现重大转折,他毛遂自荐出任已经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邯山商场总经理。他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但他的艺术之梦也从没有放弃,没有整块时间画画他就利用会议间隙,出差在飞机和火车上的零散时间,研习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等多项展览。
就这样,韩玉臣在一边经营企业的同时,不断地吸取着艺术营养,重温着画家之梦。同时,艺术也如同甜美清纯的甘泉,给了他愉悦,滋养着他的心灵。
与西藏结缘
韩玉臣第一次正式入藏是2006年。从西宁、格尔木、沱沱河到唐古拉山、当雄、直到拉萨,之后又去了林芝和日喀则。2008年,他又从四川南部进藏,穿越澜沧江大峡谷,历经了塌方、泥石流艰险,领略了康巴地区藏族同胞的体魄壮硕和性格粗犷豪放。
两次进藏后,西藏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这些特有的大美风貌,不断在他眼前浮现,西藏同胞坚毅执着,质朴率真的至纯形象始终让他念念不忘。于是重新拿起已搁置了二十多年的画笔,要用油画这一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来记录对这雪域高原的的感知,来抒发对生活在那里的西藏同胞的挚爱和敬仰。
从这后,韩玉臣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越画越多,越画越上瘾,越画越有感觉,越画越需要进一步认识西藏。情感所系,创作需要,这又促使他三下西藏川北线,四走新疆西藏线,五越西藏大北线,一路走来,先后七次入藏,十几次深入云南、四川、青海、甘肃,足迹遍及西藏各重要区域。
韩玉臣作为新一代描绘西藏题材的画家,因为进藏次数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的素材,在表现方式上有着更加独到的感受和见解。韩玉臣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在书法摄影等方面的专业造诣,也决定了他对西藏的认识是多维的,是独特的,是入木三分的。他笔下的西藏,不是董希文的原始落后,不是陈丹青的深沉荒漠,不是艾轩的悲怆冷寂,而是一个阳光灿烂,充满生机的乐园,是当下西藏生活的真实生动的全景画卷。
画作的生命代价
西藏是人类生存的极限地区,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韩玉臣创作了近七十多幅西藏题材的油画,出版了《雪域梦幻》风光摄影集,这些成果背后饱含着艰辛,凝聚着心血,甚至伴随着生命的代价。
2010年10月,第三次进藏,行前韩玉臣胃不舒服就一直在吃药。进入藏区,身体本来就没痊愈又加上高原缺氧,气候恶劣,他嗓子疼痛,不停地反胃打饱嗝,非常难受,其中有两个晚上是坐在床上硬熬过来的。
2011年,穿行西藏阿里和青海可可西里交界的大北线,在海拔5200米的双湖野生动物保护区,呼吸更觉困难。半天没见人影,韩玉臣坐在吉普车里打盹。忽然同伴尖叫:“前面有牦牛”,韩玉臣立刻来了精神,匆忙下车,奔向牦牛群。高原缺氧,拍一张片要停下来喘一喘运运气,才能再拍下一张。就是因为这样走急了几步,又抢拍了几分钟,韩玉臣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心脏似乎要停止跳动。没等拍完,便赶忙坐回到车上。多次进藏的经验告诉他要平心静气,稳住,挺住,此时此刻,没人救得了他,只能靠自己。韩玉臣把羽绒服帽子拉下,背靠紧座椅,平伸左臂,用右手大拇指死劲掐按左手掌上方的心经穴,心里默默祈祷,默默念叨:“韩玉臣不能死,要挺住,这次任务还没有完成,弟兄们还需要他带队;韩玉臣不能死,要挺住,老人还需要照顾,妻女还需要呵护……”韩玉臣就这样坚持着,默念着,半个多小时,他感到气喘匀了,心率正常了,灵魂游荡了一圈又回来了。
2014年10月,韩玉臣为了画写生,住到一户藏民家里,早上七点半起床,出去画风景,上午十点到下午六点画油画肖像,晚上画素描。西藏山高日低,紫外线强烈,连续几天在阳光下画画,韩玉臣脸部,耳朵,脖子全都晒黑了,后来又由黑到肿,由肿到一层层脱皮。
难割难舍的情缘
六年来,他根植于雪域高原,根植于藏族同胞之中,饱含激情地、全身心地绘制出一幅幅真实再现西藏风情的画作。正因为瞄准了这单一的题材,耕耘不止,便会经常被一些人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喜欢画西藏?”。他是这样回答的:“过去我也常画身边遇到的人物和景致,也曾为太行农民和城市女青年的形象所感动。但现在,伴随着时尚大潮的冲击,朴素的白头巾和简约大方的发型服饰没有了,城市生活状态的整齐划一,生活内容的单调乏味,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再画就没有了冲动。相比之下,雪域高原无论是自然环境,服饰穿着,还是生活节奏,心理状态,还保留着更多的原始的美,朴素的美。这种人类的本质美在当下弥足珍贵,那是艺术家眼里自然质朴未经污染,未经雕琢的真正的美。”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耕耘必有收获。韩玉臣数次进藏,付出了艰辛、努力、心血甚至生命之代价,有收获是必然的。韩玉臣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坚持,受到国内外观众和艺术同行的赞赏和认同。2013年,欧洲巡展时,一些观众会被画作感动的流泪,参展的外国画家会主动前来和他交朋友,一些艺术机构盛邀他到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举办展览。第152届法国国家艺术沙龙展的评委,还把油画金奖的最高荣誉给了中国画家。所有这些,充分表明欧洲对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钟情厚爱是历史的积淀。现当代艺术滥觞一百多年后,现实主义绘画在欧洲重新被热捧,是理性的回归。2015年9月,韩玉臣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成为中国第一位没有上过艺术院校,且工作在基层企业又同时具有较高成就的艺术家。这是他奋发耕耘的结果,这也是邯郸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