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理论。从中可知,写生可以锤炼绘画之基本功,强调艺术须源于自然,谢赫六法第一条为“气韵生动”。写生就是生动地把物象表现出来。
2022年3月8日至26日,在画家韩玉臣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写生团从河南林州太行大峡谷,辗转到湖南通道侗族古寨进行了为期19天的写生,这也是我绘画生涯的第15次外出对景写生。
写生第一周,我们选定林州太行大峡谷高家台作为阵地。这里地处太行大侠谷的深处,重峦叠嶂、奇峰林立,因太行第一奇观“猪叫石”坐落其间而闻名。
大牛道村 68×68cm
初春的大峡谷,寒风凛冽,气温低下,写生条件可谓艰苦,但我却热情澎湃,兴致盎然。因去年来过此地,比较熟悉,取景挥毫信手拈来。然而同样的景色,如何表现出不同的画面,赋予其新意,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为了在技法上有突破,有创新,我力求从名家作品中寻找答案。宋代书画名家米芾的“米点皴”给予我很大启示,我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表现太行大峡谷中布满山坡的丰富植被。在画“大牛道村"时,我就用积墨点皴法表现灌木丛,经过一遍遍积点,将大山厚重的韵味展现出来,因此也给画面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机。
仙侠山 26×37cm
大峡谷山势陡峭,近距离仰望更显雄伟壮观。我将国画山水中的高远法与平远法相结合,大胆取舍,并采用国画中的白描手法,利用各种不同的线条,疏密错落、顿挫有序,力求每一笔都体现出书写的韵味,从而勾画出一幅气势恢弘、树木繁杂、水流淙淙的“仙侠谷”的画面。这幅钢笔写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称赞。
3月14日,应湖南著名画家蔡国胜老师邀请,我们写生团队从林州辗转到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县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因红军长征时,在这里召开放弃北上转兵西进贵州的重要会议而盛名远扬。
通过对皇都、芋头、坪坦、高步等村的观察,我们选择了依山环水,侗族古寨风格保留完好的“横岭村”为写生基地。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幅优秀的写生作品,既要反映作者与自然的交流互动,又能表现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饱满的热情。为此,我在写生之前,总是先在村里转一转,与村民进行交谈,了解古寨的历史与特色。
别具风格的寨门、风雨桥、鼓楼、吊脚楼、古驿站等建筑,以及历经百年沧桑的古侗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侗族村民,更是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动。
写生中,我以古侗寨为主,搜集远山、近树,稻田、油菜花,线杆、栅栏等作为衬托。此次写生,我着重水墨的运用和景物的取舍。
细雨洒满侗家寨 50×50cm
名家黎雄才主张:“作画时,不管重彩还是淡彩,务须以墨为主。”经过反复研究名家作品和理论,我在作画时总是提醒自己慎重用色,因为着色过多过重,都会影响墨色明快和作品的格调。“大胆取舍,细心收拾”,即有意识地在画面中做加减法。如:用墨过多,容易软弱,无筋骨,这时要在画面中添加一些竖线,电线杆、栅栏和杂树等,增加画面的力度和趣味。而重复的东西过多就要适当舍去。生活中,屋顶的瓦片都是重重叠叠,墙面也相对雷同,但在写生中要根据画面需要,适当减弱瓦片,虚化处理墙面,避免重复。
侗族古寨 50×50cm
以此来增加画面的变化和意趣。如《细雨洒满侗家寨》《侗族古寨》等作品。
横岭细雨 50×30cm
最后几天阴雨连绵,整个侗寨云雾茫茫,特具朦胧诗意,令人陶醉其中,此景此情激发了我写意的欲望。看不清景象,就凭感觉画。着重以书法用笔来表現,并注重将情感融入笔端,以汹涌激情写画面之节奏,用笔墨结构展写意之精神。线质也是国画的语言和灵魂,最能体现作者的性情、品格和修养。
临口一角 50×30cm
《横岭细雨》《临口一角》等作品就体现了我的这些风格。
此次林州大峡谷与侗族古寨的写生,给了我新的感悟。我坚信,写生可以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只要坚持,不断总结,就能艺术高进,有所成就,当然,我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需要努力学习。这里,我从中筛选了25幅风格各异的作品分享给大家,或许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部 分 作 品 赏 析
65×45cm
65×45cm
68×68cm
45×65cm